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近期对超新星遗迹的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在超新星遗迹中发现与之成协的CO分子壳层)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德令哈观测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近期对超新星遗迹的观测取得重要成果。南京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者在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作用这个研究方向上合作开展了系列观测研究活动,并已在率先观测的Kes69和Kes75两个超新星遗迹中获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发现。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到生命终结时会发生超新星爆炸,银河系内近270个超新星遗迹中,超过半数与它们的母体分子云发生过相互作用,但目前确信有这种作用的仅知有20个左右,其中的激波作用机制并不明朗,而且几乎未明确探测到过发生激波作用的分子壳层。另一方面,大质量恒星在爆炸前,它的强劲星风可能会在周围分子气体中吹出星风泡,泡和泡壁很可能被超新星激波抹掉,不容易找到其痕迹。德令哈对Kes69和Kes75两超新星遗迹的观测,结合X射线和红外线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明确揭示了标志着遗迹中激波与分子气体作用(特别是非离解性连续型激波)的分子壳层,而且证明这种壳层正是前身星爆炸前在分子云中生成的星风泡泡壁的遗存,为大质量恒星在分子云中的晚期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观测证据。超新星遗迹中这种分子壳层及激波作用的发现,澄清了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这两个遗迹的距离的问题,有助于解决相关高能天体物理问题。这项系列发现,即将在国际天体物理一流学术杂志--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详细内容可见(http://arxiv.org/abs/0809.4306 和 http://arxiv.org/abs/0810.5447)。